关于恒耀娱乐
你的位置:恒耀娱乐 > 关于恒耀娱乐 > 《吳大澂隶书三关口凿道记》
《吳大澂隶书三关口凿道记》
2024-10-14 11:09    点击次数:14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大澂隶书三关口凿道记》概述《吴大澂隶书三关口凿道记》是一本记录了清代书法家吴大澂隶书风格的书籍。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吴大澂的书法作品及其创作背景。吴大澂是清代的一位重要书法家,他的隶书风格深受汉代隶书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书籍内容吴大澂的隶书风格吴大澂的隶书风格融合了汉代隶书的特点和他自己的艺术创新。他的隶书作品展现出了一种古拙朴厚的风尚,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中锋用笔,以篆作隶。每个字体大小、长短、扁方均不统一,左右对称错落参差,洒脱大度,潇洒自如,自然天成,与传统风格迥然不同。《三关口筑路碑》《三关口筑路碑》是吴大澂的代表作之一,该碑文主要颂扬了时任泾、庆、平、固观察使魏光焘,督率将士齐力拓宽、修筑著名关隘金佛峡(今三关口),沟通东西交通的历史功绩。该碑系青石质,由大小相同的四块组合而成,碑高127厘米、宽76厘米、厚10厘米,碑面阴刻文字,前三块皆竖刻文字五行,第四块三行,共计184字。 碑文整体宽博伟岸、古穆深沉,颇具雄杰之势。书籍出版信息出版时间和版本《吴大澂隶书三关口凿道记》的出版时间为民国十年(1921年),当时由上海扫叶山房石印出版。此外,还有其他版本的书籍,如2003年的民国十年白纸珂罗版和2019年的民国十年白纸版,这些版本均由苏州振新书社出版。购买方式这本书可以在孔夫子旧书网等在线平台上购买。购买时,请注意选择正规的渠道,以确保购买到的是正版书籍。总结《吴大澂隶书三关口凿道记》不仅是一本展示吴大澂书法艺术成就的书籍,也是研究清代隶书发展和变迁的重要资料。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吴大澂的书法风格及其在清代隶书中的地位和影响。从吴大澂《三关口筑路碑》蠡测清代隶书的复兴清代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但正由于此,它才有条件继承和发展中国历代书法艺术成就,加之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清代书法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中国古典书法的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乾嘉之际,由于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文人士大夫逃避政治,转而沉浸于金石考据之学,由此帖学渐衰,碑学崛起。碑学的发轫始于隶书的复兴。清代隶书是继汉代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隶书源自先秦篆书,萌生于战国,发展于秦,大盛于汉。自魏晋“二王”帖学书风定于一尊,隶书沦为附庸地位,千余年间少有书家专擅于此,“篆籀八分,几于绝迹”。嘉庆以降,书道中兴,隶书乘碑学大盛之风得以全面复兴,隶书创制进入历史全盛时期。此时书家宗法汉唐,取道高古,以古拙朴厚为风尚,涌现出许多擅长篆隶的书法大家,而且成就了一大批集收藏、鉴赏、考据、古文字研究和书法于一身的著名学者。吴大澂即是其中之一。吴大澂的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将小篆与古籀文结合,吸收钟鼎铭刻精意,用笔苍辣,沉着雄厚,在清代书坛上是一位开风气的重要人物。吴大澂的隶书上追秦汉,以篆法入隶,苍涩浑润,高古脱俗,取法汉碑又能别出新意,笔力雄强,表现出深厚的功力。但流传于世的吴氏隶书作品极少,故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的《三关口筑路碑》就显得弥足珍贵。三关口作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咽喉要道,位于固原市泾源县,古名弹筝峡,又名金佛峡,俗称三关口。此“三关”据《民国固原县志》记载,一说为六盘、瓦亭、萧三关,一说为制胜、六盘、瓦亭三关,以萧关总摄三关。《三关口筑路碑》乃吴大澂出任陕甘学政期间,途经泾源县三关口时所记。碑文主要颂扬了时任泾、庆、平、固观察使魏光焘,督率将士齐力拓宽、修筑著名关隘金佛峡(今三关口),沟通东西交通的历史功绩。魏光焘(1837—1916),字午庄,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隆回县金潭乡)人。同治七年(1868年),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补平庆泾固化兵备道。光绪初补甘肃按察使,继升甘肃新疆布政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日军由海城分路进攻牛庄。牛庄是清军运送粮饷兵械的主要通道。魏光焘统率武威军誓死抵抗,重创数倍于己的日军,此次战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最为惨烈的巷战,史称“牛庄之战”。《三关口筑路碑》书法与历史价值并重。此碑系青石质,由大小相同的四块组合而成,碑高127厘米、宽76厘米、厚10厘米,碑面阴刻文字,前三块皆竖刻文字五行,第四块三行,共计184字。碑文整体宽博伟岸、古穆深沉,颇具雄杰之势。其文曰:“三关口为古金佛峡,山石荦确,杂以潢流,夏潦冬雪,行者苦之。坡南旧通小道,西出瓦亭驿,乱石歮路,车骑弗前。庆、泾、平、固观察使邵阳魏公,始以光绪元年二月开通此路,为道廿余里。凿隘就广,改高即平。部下总兵官萧玉元,副将魏发沅、杨玉兴,参将邹冠群、彭桂馥、岳正南、罗吉亮、徐有礼等分督兴作。凡用功八千余人,役勇丁四万余工,炭铁畚锸,器用功费,縻白金千两有奇。是年五月讫功。行人蒙福,去就安隐。督学使者吴县吴大澂采风过此,美公仁惠。勒石纪事,以示来者。大清光绪元年三月榖旦立。”全文落空处刻有光绪三年杨重雅补写的200余字行书题跋。文字略有残泐,其文曰:“雅于同治辛未入陇,其时金积初平,河湟未靖。恪靖伯甫从平凉进营安定,以午壮观察留镇平凉,治军严肃。行旅如归,心窃韪焉。抵郡之次日,道出萧关,北宋时用兵从处也。山石连涧禁容车,觉王阳蜀道,殆有以过之。光绪丙子奉移桂激,重出是关,见夫平平荡荡,向之巉岩奇仄者,今旦如砥如夫矣。读吴学使摩崖记,知观察以治军之暇,用军士平之。益叹观察之善将兵,且益叹伯相之善将也。今年冬观察重刻其祖族默深先生《海国图志》,告成,不远数千里驰价致赠。可见观察所志之大。而视天下事之可平一如此关也。因为向所藏子中而能置者,书以相质。丁丑岁十月杨重雅记。”《三关口筑路碑》勒成后镶嵌在三关口东崖壁上,“文革”之际被三关口附近村民搬回村里,未遭人为损毁。1981年固原县文物工作站(今固原博物馆)将其收藏。1994年固原博物馆石刻馆落成,将其陈列于内。1996年8月,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吴大澂于朴学考据之外别创出学者书法的独特风姿,其隶书远宗汉隶又变化汉隶,以碑法作隶,革新汉隶体势结构,将篆书笔势有机地糅合于隶书之中,使笔意秀劲、韵致超逸,创构出间架博大、方正古朴的隶书新书风。明清以来隶书作品,字体扁方匀整,波磔划一,竖有列、横成行,列间挤、行间宽,规格整齐划一。《三关口筑路碑》书法奇劲,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中锋用笔,以篆作隶。每个字体大小、长短、扁方均不统一,左右对称错落参差,洒脱大度,潇洒自如,自然天成,与传统风格迥然不同。此碑落款颇具吴氏风格。吴大澂主要写篆书,但经常用隶书作款,笔无篆味,方正平实,波磔有形,体势匀整又凸显清代隶书的模式与风格。《三关口筑路碑》空间排布均匀,体势方劲兼用篆体,转折圆中见方,不似标准篆书之整饬过度,毫无霸悍粗俗之气,笔意更接近于汉代隶书。在笔画上,抑制直画而放纵波画之势,向左右发笔,横、撇、捺三种笔画达到三分之一后顿笔,愈顿笔愈肥,横与捺改用提笔向上略挑,竖画和撇走笔略提。笔画形态方笔渐多,长画末端多用挑法,形成上仰的撇脚式尾巴,横捺呈微波起伏之势。在形体结构上,简洁凝练,多呈扁平状,蚕头燕尾,波磔明显。在运笔上,用肘书写,“平画斜结”,增强了艺术性,改变了篆体笔画向一个中心点“抱拱”的布局,而向四面八方分布与铺展,不再是万画同一匀停的单线法,线条匀净挺拔、外柔内刚、雅洁隽永;又兼规矩整齐,渊雅朴茂。字体似隶而体势多波磔,向左右分开,“渐若八字分散”,古意盎然别具天趣。笔法严谨持重、中锋涩进,碑意突出且自然生动,具有敦厚、坚挺之感,又兼气势夺人,集中反映了吴大澂的书法艺术成就,也体现了清代隶书对汉代隶书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后为避穆宗载淳讳而改名大澂,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郑龛、愙斋、白云山樵、白云病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授陕甘学政,以及广东、湖南巡抚等职。1877年亲赴山、陕襄办赈务,得左宗棠、曾国荃等保荐,次年授河北道。1880年,诏给三品卿衔,次年授太仆寺卿。1883年,法国从越南向中国扩张,他奉命会办北洋军务。1884年迁左副都御使,诏令赴朝鲜处理甲申事变,抵制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活动。后赴吉林会同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使进行勘界谈判,收回黑顶子及其出海权。1888年,郑州黄河决堤,吴大澂参与治河成功。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澂时任湖南巡抚,“奏请统率湘军赴朝督战”,获清廷允准,“带勇北上”。诸将多“拥兵据要害,徘徊观望,乍却乍前,不能出死力以决一胜”。加以吴大澂本人虽“自请从军”却“不谙军旅”布署,致使“湘军力战而败,死伤过多,人心不振”,吴欲拔剑自裁未遂。清廷以吴大澂“徒托空言,疏于调度”,旋革职留任,寻命开缺。1898年,复降旨革职,永不叙用。1902年,《马关条约》巨额赔款的消息传来,他恳求把自己收藏的3200件文物精品捐献国家,以添补赔款之需,未得获准。吴大澂心怀郁闷,忧愤而终,享年68岁。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其篆书远接“二李”(李斯、李阳冰),近师邓石如、吴熙载,广参钟鼎铭文,融会大小二篆,以大篆立其筋骨,以小篆敛其体裁,将瘦劲、厚重、朴茂融为一体,而笔墨又极其精炼,三美归一,形成了坚劲紧韧的艺术风格。同时以写小篆的笔法来写金文,化斑驳为光洁。其金文书法用笔稳健瘦硬,字形规范统一,结体方正匀称,精确严肃而有秩序。其行书似得力于李北海、黄山谷二家,碑意突出,且将作画的用笔融汇其中,气骨凝重,洒脱宽展。吴大澂虽然以书法名世,其画亦精,善画山水、花卉,用笔秀逸,尝仿恽寿平山水花卉册及临黄易访碑图尤妙。又以诗词及散文著称。著有《愙斋诗文集》《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试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十余种行世。《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其传。明清之际,书学审美风尚转向对阳刚之美的追求。清代朴学与金石学兴盛。金石学的兴起在促使学者对古代碑刻内容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引发了书家对碑刻书法的关注。清初书坛依然是以帖学为主导,书风日趋靡弱浮华,矛盾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酝酿着变革求新的思潮。清中期以后,随着统治阶级地位的稳固和文化专制的压迫,要求个性解放、表现情感、宣泄情感的艺术思潮愈演愈烈,倾向于追求雄壮的艺术之美。碑学书家一方面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深刻的理性思考,直追隶书本源且涉猎广泛;在取法上逐渐由法帖转向金石拓本,汲取其古拙雄奇、新异意态,直指以金石气、质朴美为核心的方正劲健、拙朴险峭、紧结瘦硬的审美理想。清代隶书不仅表现为书家数量的增多,更重要的是继承了汉隶的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特点。在体现隶书共性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丰富隶书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各自的审美观,使有清一代隶书在形式与内容上更具时代感。在经典体系建构方面,清代碑学书家创构出迥异于《阁帖》的一整套全新的书法标准和经典体系。同时,清代隶书创作更加注重文人化,学者化。许多隶书大家如郑簠、伊秉绶、金农、邓石如,吴昌硕等,又兼诗文、绘画,金石、篆刻之学。加之,万授一的《分隶偶存》、桂馥的《说隶》、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等,给清代隶书的辉煌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另外,汉隶碑刻及拓本在清代除原有的保留外又不断有新碑出土,极大地丰富了隶书的创作视阈。通览清代碑学书家复兴隶书的创制成就,无不清新儒雅、风格独具、领异标新。潜藏于篆隶复兴、碑学崛起之下的则是以考古辩证之兴为契机,追寻古法,以古开新,复兴书体,标举碑学尚“质”求“朴”审美意识的书学革命。而清代隶书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有不可逆性和可约简性,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从技术上讲,对篆隶书体、笔法的揣摩乃是清代书家风格变迁的一个转折点。书家上追秦汉碑刻,在坚持隶书基本法理的基础上,敢于融入篆籀、北碑甚或是行草的笔法,融会贯通,不断深化对隶书艺术价值的理解并贯彻到创作实践中,对传统隶书进行符合汉字构架的局部改良,赋予隶书以全新的艺术内涵。正是这样,较之唐宋以来隶书的程式与平庸,使清代隶书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碑学书家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尊碑,而且着力于隶书作品的实践创制,用气象峥嵘、清新古朴、自然浑厚的书法,开创了完全迥异于帖学妍美之风的雄浑渊懿的隶书风尚,不仅为程式化、形式化的书坛开拓了继承与革新的广阔天地,也为稍后的隶书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领了有清一代隶书复兴的革命先声。(附图为《三关口筑路碑》拓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修三关口峡道记

图片

清光绪元年(1875年),吴大澂撰书。隶书。现存宁夏固原市博物馆。原为三关口摩崖石刻。4通,均长126厘米。宽75厘米。厚9厘米;共185字。末有杨重雅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楷书题跋。

图片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一号愙斋,江苏吴县人。进士出身,授编修,迁副都御使,官至广东、湖南巡抚。吴收藏古物甚丰,研究金石文字善于将实物与文献相对照。光绪十一年(1885年)赴吉林与俄使会堪边界,据理争回被侵之珲春黑顶子地区,立界碑,建铜柱。甲午战争中兵败被革职。精于金石学、古文字学,着有《字说》等。善画山水、花卉,用笔秀逸,饶有雅韵。书法精于篆书,工稳严谨,书礼亦用篆书写就。善治印,风格古朴。着有集录铜器铭文拓本的《愙斋集古录》,收录、考订古器物文字资料的《说文古籀补》,以及《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古玉图考》等。

图片

此摩崖记述魏光焘拓筑三关口道路之事。三关口在今固原市东南部嵩店以东的颉河谷地,因地控六盘、瓦亭、制胜三关之口,故名三关口。又因流水声如弹筝,又名弹筝峡。唐宋时为戍守要地。光绪元年(1875年)春,庆泾平固道台魏光焘捐出养廉银,令所部兵勇凿山拓路,四个月竣工,遂使险阻成坦途,行人荷福。是年三月,陕甘学政吴大澂按临陇东,撰书《重修三关口峡道记》,镌为摩崖。

图片

杨重雅题跋,先记同治间在平凉结识魏光焘经过初经旧路之艰难。接写光绪初再次出关,亲履魏筑新路,但觉平平荡荡,赞颂魏之德政。并透露魏光焘重刻其族祖魏源《海国图志》,不远数千里,运往陇上赠人的逸事。此摩崖为研究清代西北交通史的实物资料,也为《海国图志》的西传提供史料依据。(责任编辑:陈冬梅)《吳大澂隶书三关口凿道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